用户:
密码:
注册新用户 
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  字画搜索
关健字(名称,作者,简介)
题 材
规 格
价格 -
  热销字画
 
首页 字画资讯   
 
   字画资讯

Google


故宫武英殿书画 清初“四僧”正式开展

本文由北京字画网www.bjzihua.com 发布!  2018年1月11日

    本次武英殿的四僧展的成功开幕,也将拉开故宫书画部此后一系列主题展(如赵孟頫、青绿山水等)的序幕

  清初的画坛上,和尚画家之多,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极其罕见的。 而更为人所熟知的,便是弘仁、髡残、八大山人、石涛这四位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僧人画家,他们与清初“四王”分庭抗礼,在画史上合称“四僧”。

  5月5日,“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”在武英殿书画馆拉开帷幕,呈现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“四僧”书画作品。展览以“四僧”各自不同的面貌为脉络,分为“疏淡清寂——弘仁”“苍浑幽邈——髡残”“圆融冷逸——八大山人”“纵肆清奇——石涛”四部分。本次展览的展品数量为历次“四僧”相关主题展览之首,多达85件套,总计163件。展览选取院藏“四僧”佳作,以时代为序,力争将“四僧”最为典型的面貌展示给观众。展期将持续至2017年6月28日。

 入口处以奇石搭配四僧独具特色的签名,颇具当代气息

展厅前殿所搭建的禅房模拟了古代僧侣的起居生活之所,四条屏则各取四僧一件作品组成,别具一格

  除了在展品上全力以赴,本次四僧展在展陈设计上也下足了工夫,相比故宫以往的展览有较为明显提升。策展团队介绍,在展厅策划设计上,本次展览以“四僧”僧人画家的背景为基调,在整体色调把控、展厅亮点突出、景观搭配烘托上均有不小的改变,如布置禅房景观,突出了“禅”、“雅”与书画的结合。这些改变突破了故宫博物院旧有的书画展览模式,以期为观众提供既优雅又贴合古代艺术家精神气质的参观氛围。

展厅后殿仿制了古人的琴台,电子明月则交替放映黄山实景与四僧所绘的黄山图景

  不过对于一个绘画展而言,最核心的部分始终是作品,那么故宫这次究竟拿出了哪些家底,就让我们随展览的脉络,一起来感受四僧绘画中的禅机画意。

   “四僧”中的最年长者弘仁,此次武英殿展览中,为他取标题“疏淡寒寂”

  “四僧”中年纪最长者为弘仁(1610-1664),曾于34岁加入反清队伍,抵抗清兵,后见明朝大势已去,心灰意冷,只好归入古航道舟禅师门下,在当地出家为僧。40岁时返家乡,此时距弘仁去世只剩下14年,这是他潜心向佛的14年,也是他以黄山为师的14年。

  弘仁的书画活动始于当僧人之前。成为僧人后,专心研习倪瓒作品成为他的必修课。除了笔墨,倪云林画面上简疏寂静的气氛,应该最符合他当时的心境。弘仁在山水画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,与倪瓒近似,却有着极为鲜明的个人风格。

  《古槎短荻图轴》中,弘仁描绘了香士陈应颀的居所,具有写实意味。古人称树枝为槎,芦苇下面生长的草为荻,弘仁的画取这两物的名字,以及简陋的书舍与陈设衬托出主人品性的孤高,书屋内寂静无人,内设几案龛灯,屋前两株古树相对而立,叶落待尽、寒枝舒展,所以给人以萧条纯净之感。整幅画墨色枯淡,用笔简疏,空灵之境油然而生。

  《墨梅图轴》画枯干腊梅,构图奇突而又不流于怪诞,梅花主干从画面底部倾斜而出,垂直向上延伸,至顶分为两枝,一枝向左转折而下,一枝直冲画顶,落款在画面下半部的正中间,构图大起大落,如其胸中波澜起伏,干上梅花随意点画,富有装饰趣味。画面其他部分全留白,极萧索之致,自题句“庭空自无影,梦暖雪生香”更为生色。

  《西岩松雪图》作于清顺治十八年,当时弘仁已52岁。画面以以局部勾勒山峰雄伟之势,画雪景“借地为白”,略加渲染,山石阳面留白,阴面着墨,树木墨色较浓。画面着意刻画了象征高尚、纯洁的松树和白雪,形象简洁,是弘仁精神高度净化后的影迹,给人以静穆、圣洁、一尘不染的美感。
《仿元四家山水》末段仿王蒙和吴镇的典型图式

  《仿元四家山水》这件弘仁的小画为首次展出,非常珍贵。弘仁师法元四家,这张画则分四段,分别致敬。首先是倪瓒的简易笔法;往下是黄公望,但胎点、竖的胎点、横的胎点更像沈周;第三段是王蒙,胎眼特别多,而且山石之间皴擦一下形成阴暗面,加了很多密密麻麻牛毛皴。最后是典型的吴镇式构图,以及运墨和晕染。此幅小手卷特别体现了古人自己玩儿的特点,弘仁将小画带在身边随时展开,如同今天我们随身携带的“手机”。

  《幽亭秀木图》是弘仁晚年居住在歙县五明寺时所作。画风为倪瓒的变格,作平远布局,近处坡岸茅亭,亭前后有松杉杂木高耸,略去浅水遥岑,使前景成为独立的主体,加强了山石结构的表现,产生较为平和的亲切感。特别是坡岸用的是典型的倪瓒的折带皴,中锋行笔,行到线尽头把毛笔倒下来侧锋往下一擦,再往前延续,一个堤岸陡峭感就出来了。弘仁仿倪,绝不是以追求倪瓒的画法为目的,他广泛吸收前人的成果,取其意,而不在笔墨迹象间,师法倪瓒、黄公望,同时以自然为师,抒己胸臆,从而形成了其山水画的基本面貌。此画中亦可见一斑。

  此图是弘仁52岁所绘,设陈布势上取法倪瓒“一河两岸式”构图,中景画一片不着笔墨晕染的水域,水域的两岸分别绘起伏的山峦和空亭、秋木。整幅画面于简约疏旷的格调中表达出作者孤傲清高的情怀,堪称作者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之作。

  《陶庵图轴》则是弘仁与友人罗逸游黄山经过潜口时所绘汪尧德隐居之所。其屋舍傍山临溪,一片离尘幽美之景。作者以折带皴和干笔渴墨表现山石,得徽地清幽冷峻的山林之美;以苍劲整洁的线条勾出柳丝,得生机盎然之趣。弘仁洗练简逸的笔墨与汪氏简朴的居所相得益彰,映衬出汪氏志在清高自守、乐在林泉云游的脱俗之气。

  《松竹幽亭图扇页》是弘仁在下榻德翁先生处,晨起后乘兴所绘,画的目的是“藉此松筠滌秽尘”。弘仁曾多次游览以松、石之美著称的黄山,对松的状态及生长规律有着细致的观察和研究。图中的两株松,一株纠结盘曲,另一株挺拔瘦削,笔法轻快疏秀,墨气华润蕴藉,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它们劲健潇洒的内在神韵。

  髡残(1612-1673)比弘仁小两岁,他遁入空门与反清无关,却与“父母强婚”有直接关系。1644年后,髡残同样也加入反清战斗,失败后躲回老家常德桃花源,钻入深山之中。后来在南京近郊牛首山的幽栖寺安顿了下来,参禅入道,礼佛画画。髡残不喜欢与人交往,却极爱访游名山大川。髡残的画图山重水复,构图极为复杂。

  髡残在《禅机画趣图轴》中以“高远式”构图,自山脚起势,群峰蜿蜒而上,形如蛟龙。但与髡残晚年常见的巨幛式、浅绛设色作品面貌略有不同,《禅机画趣图轴》构图取法黄公望,多以秃钝、干渴的笔触勾写、皴染,用笔沉稳。画中描绘的山川景物,应是牛首山附近实景,反映了髡残以自然为师,大胆创新的艺匠胆魄,是他绘画成熟期以笔墨作“诗画禅”的代表作。此图作于辛丑为顺治十八年(1661),髡残时年五十岁。时值髡残游历黄山归来两年,进入创作旺盛期。

  《雨洗山根》是髡残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。笔墨看似随意皴擦点染,但山势却似从纸里突出。相比弘仁,髡残更能够掌握整体节奏,创作过程中成竹在胸,这种“成竹在胸”体现了一种绵延不断的生发,笔墨生发的感觉。好像云雾就是在山石的随意的点染当中浮现,而不是刻意安排,这与其作画时大雨倾盆后清晰的山林情境特别相关。

  作《仙源图》时髡残50岁,正是精力最为旺盛时期。画名“仙源”来自诗之起首二字,根据诗的内容“天都保障石关巈,面对天都峰矗矗。”推断,画的应是黄山天都峰。此图画法以“元四家”为宗,尤其受王蒙影响,构图较满,用线清晰豪壮,墨与色浑然一体。所画景物与自题诗互相生发,把现实中的山水变成了人与自然为一体的生机世界。

  《云洞流泉图》作于髡残53岁,表现的是他晚年居地南京城郊牛首祖堂山幽栖寺一带的景致。此图尺幅不大,但具有宏伟壮阔的气势,构图严谨,虚实互衬,繁密的山石、林木与空疏的云、水、天构成疏密明暗的变化。运笔施墨张驰有度,干湿笔相生,全图一气呵成,意境幽邃高远,堪称髡残的精品佳作。

  《溪阁读书图》是57岁的髡残离开久居的山野行至武昌,赠别“山长大居士(王岱)”所绘。髡残自20岁削发为僧后,长年隐遁于山光云影间,得以悉心观察大自然的阴晴朝暮,这不仅使得其心灵得到净化,也使得他的艺术从真山实水中悟出画界六法,而更具有神采。本幅以爽快的笔法画出雨后山川清新怡人的景色。构图严谨,虚实互映,空疏的云、水、天与叠嶂的山石、茂密的林木构成疏密明暗的变化,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、空间感以及崇高感。

  八大山人(1626-1705),是四僧中声名最隆者。后世多认为八大的绘画永远在表达悲愤之情,饱受冷落之意。其实,这些只是他创作早期阶段的意象。他在或禅或道的漫长修行过程中,渐渐放下心中的愤懑,向着更博大的心灵世界出发。

  本次展览也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作品序列,可以通过画、书法、印章、题跋,全方位走进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,寻觅他更为真正的人生轨迹。由于八大山人综合的人文修养和长期的佛道修为,他的绘画作品多运用象征手法将物象人格化。他的艺术根脉源自明代的林良、徐渭等写意花鸟名家,山水宗法董其昌,兼取黄公望、倪瓒等而自出己意,风格枯索冷寂,于凄凉中现雄健之气。

  《猫石花卉图卷》此次展出为全本的一半,图中,猫、石、兰花、荷花等物搭配得极富意趣,花草荷叶等用泼墨法,墨色淋漓洒脱,石与猫则以墨笔勾勒,风格简约,二者在视觉上以疏淡与浓密的对比,形成了空间上的层次感,将图中各景物紧密的融为一个整体,既空灵又不乏充实之貌,可见八大山人的精心程度。

  此图作于八大山人71岁,是其晚年时期,此时的八大山人生活逐步趋于安定,虽依旧心怀故国,满腔忧愤,但心境亦渐入平和,对于生活和书画创作的感悟已经渐脱锋芒,绘画风格上则隐现圆润和清寂,相对于八大山人为世人所熟知的白眼向天,充满反抗和悲愤的动物造型,此类富含逸趣的动物形象,在他众多的花鸟画作品中是极为难得的佳品。

  《行书十三札册》为八大山人书札十三通合装而成,皆以行书写就,因是生活书信,所以书写则更为放松,是八大山人最为自然的行书作品。札中字体大小错落,结体不拘一格,笔法灵动,与他刻意创作的书法作品中,转折方圆有度的结字风格,具有较大的区别,行笔纵横之间,全无拘束,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。

  《枯木寒鸦图轴》是八大极为有名的作品,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营造了一种特有的结构,体现了八大山人对后世的巨大的影响。他用左右一高一低的两块石头形成对角线构图。4只落寞的寒鸦在残石败枝上栖息,寒鸦的羽毛先以淡墨晕染,趁湿在淡墨上罩以浓墨,浓淡墨交融处显现出羽毛柔软、细密的质感。鸟的眼眶为一笔圈成的椭圆形,靠近上眼眶处以重墨点睛,一付“白眼向人”的神色顿现笔底。此图虽无年款,但是依据其落款“八大山人”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写法的特点,可推断此幅是朱耷70岁以后的代表作。

  八大山人至今留下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《临兰亭序》,说明他对《兰亭序》的喜爱。《兰亭序》自古都是书法家临摹的重点,但在过程中很容易走不出《兰亭》秀美桎梏。八大山人的不俗在于把晋人的韵味表现了出来。他用圆润的笔法,没有一个字像《兰亭序》,但实际上他写的是王羲之的“韵”或者是天朗气清那一天的心情。八大用他的笔法走出前人的典范画成自己的,这是欣赏他的书法《兰亭序》的一个宗旨。

  《行书弇州山人诗》为八大山人晚年创作,所书的这首七言律诗乃明代王世贞所作,原题为“喜肖甫中丞开府吴中”其二。八大将篆书笔法融于行草书中所形成的独特书体,在清初书坛独树一帜。他的作品多藏锋运笔,点划圆融,转换轻便,章法布置疏密得当,错落有致,于均衡与工整当中呈现出奇特、险怪、夸张的艺术特色。线条的运用和章法的分间布白与其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  《芦雁图》中,八大描绘了6只芦雁在水际岸边飞、鸣、行、止的瞬间。芦雁的造型准确严谨,动、静的体态表现得出神入化。芦雁背部的羽毛与《枯木寒鸦图》异曲同工,显现出羽毛柔软细密的质感和厚重的量感。图中描绘山石的笔墨老辣娴熟,石上的青苔以卧笔横锋点染,纵横随意中不失章法,其苔点与芦雁身上的墨点在笔法上形成呼应,令全幅深得酣畅淋漓之趣。

《杂画图册》局部 “四僧”中的最后一位是石涛,他的展览板块取名为“纵肆清奇”。

  石涛是四僧中年龄最小的,也是传世作品数量最多、题材最丰富的一位画家。他一生以诗画立身,受到了当时和后世鉴藏者的喜爱。故宫博物院收藏有93件套石涛的书画作品,本次展览选取了其中的22件,涵盖了石涛各个时期的代表作。

  板块主题为“纵肆清奇”,从字面意思来看有笔墨纵横淋漓、肆意大胆之意,但放纵的画面却是干净清丽的;“奇”是指石涛的绘画选取的题材和构图、视角都很奇特,他有一双不同于一般画家智慧的眼睛,这也是石涛的****特点。

  如果要从众多石涛画作中只选一件他的代表作,那么一定是这件《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》。此画对于石涛艺术成就而言,堪称其绘画的巅峰绝品,对于中国绘画史而言,亦具有划时代的标杆意义。

  这幅作品是石涛50岁时为友人所画,此时正值他北游京师之际。此画的创作既涵盖了宋元传统山水之技法,又囊括了画家游历各地山川之精粹,构图奇绝,气势恢宏,酣畅淋漓,极富个性,展现了画家以“众法成我法”的艺术境界和笔墨功力,是石涛山水画的集大成之作。

 

  石涛更在卷后题语中,将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的山水画创作理论作详尽阐述,从言辞中可以看出,石涛对当时京城主流画坛摹古之风已有深刻的认识,也知道自己以“无法之法”作画被批评为不守规矩的“纵横习气”。因此,他在反驳摹古派不识自然真山水的同时,也强调自己学古人是“不舍一法”的,而且自信自己对古人山水创作的理解,高于那些只知盲目摹学某家某派者。

  石涛的《山水图册》纸本、墨笔,创作年代从1667年持续至1681年,也就是横跨了石涛从26岁到40岁十几年的时间。

 
上一篇: 2017北京字画圈的七宗“最”
下一篇: 宋朝皇帝画画爱找代笔 这幅佳画却是他亲笔之作
   

版权所有 北京九鼎斋文化有限公司  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路6号院5号楼1层108  
服务热线:010-56077758 188-100-19298   客服信箱:bjzihua@163.com  京ICP备17026723号   网站建设 公网安备 36100202000108号